请登录 免费注册

热搜:通用机械五金工具仪器仪表安防监控

频道
通用机械 电子元器件 行业设备 五金工具 电工电气 仪器仪表 安防监控 专用汽车 照明灯具 化工原料 涂料 塑胶 建筑原料 皮革 冶金

您的位置:首页 > 易推广资讯 >  科技动态  > 首个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发布 助力生物天然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易推广官方微信

关注易推广,获取最前沿仪器行业资讯!

专题报道 更多

江苏海龙水下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海龙水下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海龙水下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下设多个施工工程队,专业潜水员38人,技术人员25人,潜水监督员2人,潜水工程师2人,潜水医学技士。是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会员,具有潜水作

资讯详情 更多>>

首个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发布 助力生物天然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7 来源: 中国工业新闻 阅读次数:1073       

       “十四五”以来,国内“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持续发力,国家绿色可再生能源体系构建工程不断推进,我国清洁能源市场加速扩容。生物天然气作为绿色、可再生能源,我国相关技术手段已初步成熟,行业将成为国内天然气市场未来主要发展细分领域之一,逐步补足国内天然气行业产能,提升国家天然气供给安全性,行业整体发展潜力巨大。

  近日,“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面向全社会正式发布。这一平台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业委员会、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共同建设。旨在建立健全绿色能源认证、消费、评价机制,创建可再生能源生态环境价值多元化实现机制。

  政策引领助力生物天然气行业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的广泛共识。在双碳目标愿景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关键的行动领域之一,生物天然气作为生物质能利用的重要形式,在能源消费脱碳进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生物天然气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可减少农业和废弃物领域的甲烷排放,兼具替代农村散煤、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优化天然气供给结构、发展现代新能源产业等多重功能,对于我国加速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系列政策指出,“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优化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一环,支持充分利用天然气等各种清洁能源,多渠道、多途径推进煤炭替代。

  《2015年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请编制生物天然气发展中长期规划的通知》等政策将生物天然气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及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提出将建立优先利用生物天然气的发展机制,详细勾勒了生物天然气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框架,明确提出生物天然气作为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燃气新兴产业,要强化统筹协调,发挥市场作用,建立产业体系,以产业化方式推进发展生物天然气产业,并提出“到2025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2030年超过200亿立方米”的行业发展目标。

  据国家能源局预测,随着常规天然气资源开采量增加,我国天然气资源开采技术要求水平不断提升,行业资源开采难度增加,叠加欧洲能源危机事件影响,国内生物天然气迎来超潜力发展时期。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会长,中节能环保集团总经济师、中节能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朝晖表示,为实现全球升温控制目标,生物质能行业也随之加快了发展的速度,多种生物质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今年也进入到了过渡期,为各行业可再生能源消费提出了明确的比例和时间要求,这也督促我国应该提前部署,尽早的摸清行业发展状况,制定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

  首个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发布

  “建设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旨在实现非电可再生能源生态环境权益的量化统计系统,构建可再生能源绿色价值的认证体系,搭建非电可再生能源自愿认购的平台。最终实现我国非电可再生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引导全社会绿色能源的消费。”郑朝晖表示。

  郑朝晖表示,核证平台以生物质能源非电利用为建设的基石,通过在线监测、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项目生产消费活动数据的实时监测,保证了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核证平台以自愿、客观、公开、透明为主旨,帮助企业核证非电可再生能源产生量,同时将核证过程公开给社会,以社会的力量监督企业核查机构以及平台的运作,让核证平台成为一个社会可行、政府放心、行业认可的非电可再生能源的核证平台。

  “核证平台试运行至今,已有四个项目提出了核证的申请,协会积极配合协调,组织第三方现场核查、专家评审,最终所有的项目都顺利通过了核证,也成为核证平台第一批证书的持有者。”郑朝晖表示,未来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可以接入平台,并有更多的对于非电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企业在平台上进行认购。通过核证平台为买卖双方建立起扎实可靠的桥梁。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核证平台是适应新形势要求开发的应用工具,核证平台以互联网、物联网、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的集软件、硬件、通信、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在线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统计计算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的数据,服务于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的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行业的统计体系,为支撑碳排放双控的实施进一步建立和提升碳排放的统计能力,完善技术数据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证。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表示,这个核证平台主要打造这三个目标,一是构建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数据统计体系。二是要量化非电可再生能源生态环境权益,三是鼓励全社会消费绿色能源。

  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袁宝荣表示,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构建我国生物质能乃至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方面的数据统计体系,也可以更好的量化非电可再生能源生态环境价值,有效的引导全社会绿色能源的消费。

  据了解,平台建设一年有余,已具备生物质热能项目的核证的能力,未来逐步将生物质天然气以及生物质甲醇、生物柴油等生物液体燃料纳入到核证平台,并配合编制相关的标准,最终将全部的非电可再生能源纳入到核证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实现我国非电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并对行业进行规范,让世界认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产品和发展。

  行业整体发展潜力巨大

  “气候变化的核心就是能源转型,也就是说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从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转化。”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表示。

  李婷表示,生物质能潜力无限,被广泛的认同,未来在实现碳中和目标当中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刚刚发布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规模化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探索沼气、生物天然气终端利用激励约束机制,能够促进农村领域的甲烷排放控制。

  会上发布了《碳中和目标下的生物天然气行业展望》报告。落基山研究所董事郝一涵对针对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作了详细解读。

  郝一涵表示,生物天然气是推动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发展生物天然气可加速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到2060年预计我国生物天然气的需求总量可以达到630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8.1%,另一方面,生物天然气在保证我国能源安全方面有着显著的效益,生物天然气可替代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缓解国内天然气生产压力,降低对外依存度,生物天然气到2050年可替代70%的进口天然气,到2060年可满足近20%的天然气总需求。

  “我们认为到2050年之后,结合国内传统的化石天然气,以及生物天然气的产能,两者相加起来我国可实现天然气的自给自足。”郝一涵表示。

  郝一涵表示,长期来看,生物天然气的减排效益随着供需规模的增长而不断上升,对碳中和的贡献也不断加强,到2060年,年减排量将达到1.4-2.4亿吨,和当前我国化工行业的减排量相当,累计减排量50亿吨左右。

  从社会效益来看,生物天然气将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将带动项目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收入,创造农村新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

  从行业现状来看,生物天然气开发潜力大,但当前产量小,全球来看生物天然气开发潜力近9000亿立方米,相当于当前天然气消费的22%,

  郝一涵表示,目前我国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生产技术有待成熟,发酵技术单一,部分设备尚未国产化,项目投资成本较高,产业体系也有待完善。上游废弃物收运体系,中游的生产和下游的多元化消费体系,以及副产品消费体系都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商业模式的可复制、可推广性也不强,各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行业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郝一涵表示,虽然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市场对于生物天然气的关注度非常高,有效的需求也在快速的增长中,其中最大的需求来自于工业部门,生物天然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以作为原料和燃料,去替代化石天然气,在电力、交通、建筑等领域,生物天然气也可作为电气的灵活性机组燃料,交通燃料以及建筑供暖燃料。

“根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生物天然气的需求将接近100亿立方米,2060年可达到630亿立方米,相应的产能规模也持续增长。相比欧盟设立的2030年产量达到350亿立方的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期来看,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天然气生产国和市场。” 郝一涵表示。 

为您推荐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易推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易推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

使用,并注明"来源:易推广"。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 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最新产品 - 今日最热门报道-分类浏览 - 每日产品
  • 易推广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