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

  • 会员类型:免费会员
  • 工商认证: 【已认证】
  • 最后认证时间:
  • 法人:
  • 注册号:
  • 企业类型:生产商
  • 注册资金:人民币万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燕燕

点击查看联系方式

技术文章

查找: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Antibody

点击次数:16 发布时间:2024/1/17 11:07:44
 

查找: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Antibody


 

 

绿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又称绿色荧光蛋白,早是由下村修等人在1962年在一种学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发现。其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在蓝色波长范围的光线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荧光。这个发光的过程中还需要冷光蛋白质Aequorin的帮助,且这个冷光蛋白质与钙离子(Ca2+)可产生交互作用。由于具有自发荧光等特性,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域得到广泛应用。GFP作为一种报告分子,在检测蛋白表达、蛋白和细胞荧光示踪、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和构象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构造组成
由水母Aequoreavictoria中发现的野生型绿荧光蛋白,395nm和475nm分别是 和次大的激发波长,它的发射波长的峰点是在509nm,在可见光绿光的范围下是较弱的位置。由海肾(seapansy)所得的绿荧光蛋白,仅有在498nm有一个较高的激发峰点。
在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域中,绿荧光蛋白基因常被用作为一个报告基因(reportergene)。一些经修饰过的型式可作为生物探针,绿荧光蛋白基因也可以克隆到脊椎动物,并拿来映证某种假设的实验方法。
蛋白形态
绿荧光蛋白分子的形状呈圆柱形,就像一个桶,负责发光的基团位于桶中央,因此,绿荧光蛋白可形象地比喻为一个装有色素的“油漆桶”。装在“桶”中的发光基团对蓝色光照特别敏感。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会吸收蓝光的部分能量,然后发射出绿色的荧光。利用这一性质,生物学家们可以用绿荧光蛋白来标记几乎任何生物分子或细胞,然后在蓝光照射下进行显微镜观察。原本黑暗或透明的视场马上变得星光点点——那是被标记了的活动目标。对生物活体样本的实时观察,在绿荧光蛋白被发现和应用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而这种 改变了生物学研究的蛋白质,初是从一种广泛生活于太平洋海域的发光水母体内分离得到的。
在大自然中,具有发光能力的生物有不少,萤火虫是陆地上为我们所熟悉的发光生物,中国古代还有“捕萤数百入囊内照明夜读”的佳话。在海洋里,某些水母、珊瑚和深海鱼类也有发光的能力。特别是有的肉食性鱼类门靠一条闪着荧光的触角来把其他小鱼吸引到自己的嘴边,《海底总动员》里就有这种鱼。事实上,大多数发光动物能发光是靠两种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合作产生的结果。不同发光生物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些生物的发光本只能是它们自己的“利”。
20世纪60年代,一位日本科学家从美国西岸打捞了大量发光水母,带回位于华盛顿州的实验室进行研究。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惊扰时会发出绿色的荧光,这位科学家希望找到这种水母的荧光素酶。然而,经过长期的重复努力,居然毫无收获。他大胆地假设,这种学名叫Aequoreavictoria的水母能发光也许并不是常规的荧光素/荧光素酶原理。他想,可能存在有另一种能产生荧光的蛋白。此后,他进行了更多的实验,终于搞清楚了这种水母的特殊发光原理。原来,在这种水母的体内有一种叫水母素的物质,在与钙离子结合时会发出蓝光,而这道蓝光未经人所见就已被一种蛋白质吸收,改发绿色的荧光。这种捕获蓝光并发出绿光的蛋白质,就是绿荧光蛋白。这位日本科学家也因为这项发现,获得了刚刚颁发的诺贝尔化学奖,他就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

 

 


 

查找: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Antibody

蛋白作用
绿荧光蛋白的发光机理比荧光素/荧光素酶要简单得多。一种荧光素酶只能与相对应的一种荧光素合作来发光,而绿荧光蛋白并不需要与其他物质合作,只需要用蓝光照射,就能自己发光。
在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常常利用这种能自己发光的荧光分子来作为生物体的标记。将这种荧光分子通过化学方法挂在其他不可见的分子上,原来不可见的部分就变得可见了。生物学家一直利用这种标记方法,把原本透明的细胞或细胞器从黑暗的显微镜视场中“揪出来”。
传统的荧光分子在发光的同时,会产生具有毒性的氧自由基,导致被观察的细胞死亡,这叫做“光毒性”,因此,在绿荧光蛋白发现以,科学家们只能通过荧光标记来研究死亡细胞静态结构,而绿荧光蛋白的光毒性非常弱,非常适合用于标记活细胞。
然而,绿荧光蛋白被发现20多年后,才有人将其应用在生物样品标记上。1993年,马丁·沙尔菲成功地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使得除水母以外的其他生物(如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绿荧光蛋白,这不仅证实了绿荧光蛋白与活体生物的相容性,还建立了利用绿荧光蛋白研究基因表达的基该方法,而许多现代重大疾病都与基因表达的异常有关。至此,生物的一场“绿色革命”揭开了序幕。
后来,美籍华人钱永健系统地研究了绿荧光蛋白的工作原理,并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化学改造,不但大大增强了它的发光效率,还发展出了红色、蓝色、黄色荧光蛋白,使得荧光蛋白真正成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工具箱,供生物学家们选用。生物实验室普遍使用的荧光蛋白,大部分是钱永健改造的变种。
有了这些荧光蛋白,科学家们就好像在细胞内装上了“摄像头”,得以实时监测各种病毒“为非作歹”的过程。通过沙尔菲的基因克隆思路,科学家们还培育出了荧光老鼠和荧光猪,由于沙尔菲与钱永健的突出贡献,他们与绿荧光蛋白的发现者下村修共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绿荧光蛋白的发现和改造与显微镜的发明相提并论,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

原创作者:上海笃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产品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