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免费注册

热搜:通用机械五金工具仪器仪表安防监控

频道
通用机械 电子元器件 行业设备 五金工具 电工电气 仪器仪表 安防监控 专用汽车 照明灯具 化工原料 涂料 塑胶 建筑原料 皮革 冶金
推荐阅读

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献 > 高温风机 >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状况和发展成就

标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状况和发展成就

   

提供者:杭州托普仪器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08/7/15   阅读次数:261次 >>进入该公司展台

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来,随着中央财政对“三农”资金投入的增加,对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得到了较快的增长。整体上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具有如下特点。
1.中央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1998年中央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逐年加大,2004年后投入增长的势头更快,据初步统计,2003~2007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总计达15060亿元 2007年为预算数 ,相当于前10年 1993~2002年 的总和。其中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相关的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投资也有一定程度增加。国家发改委有关资料显示,2003 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水利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共达776.62亿元,其中用于病险水库除险工程建设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入达164亿元;用于渠首工程、干支渠及相关设施的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投资达94.5亿元;用于水资源保护、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投资近45亿元。这些方面的投入均比以前有较大增长。其他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也大幅度增加。
2.对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强,投资有所增加,建设速度加快。农村实现家庭联产责任制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自力更生进行建设,政府投入相对不足,这严重阻碍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并对保持农业稳定增长、保障食品安全、增加农民(尤其是纯粹从事农业生产的那部分农民)收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势头有所逆转,中央财政通过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和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投入的方式,运用国债资金和财政超收收入加快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速度。据统计,从1988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共958亿元,年均增长17.15%,其中2006年一年超过105亿元。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增发国债中相当比例用于“三农”,受益于此,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中,中央财政投入比重明显提高,由1997年前的49.2%提高到2004年的近60%。又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例,1998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病险库除险加固补助资金308亿元。2007年中央财政又从超收收入中安排32亿元专项用于规划内重点小型病险库加固项目。
3.一些适应我国农业发展阶段变化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重视,并开始逐步加大投入力度。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农产品供需关系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农产品需求日益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相应地对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如优质农作物种子技术生产和推广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动植物检疫检验设施等需求凸现出来。为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国家通过财政投入加大了对这些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入。据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统计,2003 2007年,用于在13个粮食主产省、484个粮食主产县建设5000万亩标准粮田,398个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321个病虫害防控项目,配置8万台套现代农机动力机械等为主要目标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投入达47.5亿元;用于建设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以及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等为目标的种子等其他农业基础设施工程投资达73.68亿元;用于建设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及残留监控、动物防疫技术支撑、动物防疫物质保障六大系统为目标的动植物保护工程投入达56.5亿元。
4.各地运用农业开发项目扶持优惠政策,充分利用世行、亚行等国际机构资金,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渠道。例如,黑龙江省2007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开挖沟渠2191.73公里,新打和维修机电井1227眼,新建和维修排灌站9座,新建桥涵闸等构造物4071座,架设和配套农电线路473.73公里,修机耕路1628.3公里,购置农业机械设备2194台(套),新增喷灌面积25.36万亩。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41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3亿公斤。
5.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职能分布在政府多个部门承担。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等均承担部分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职能,同时另有10多个部委也在承担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间接关系的投资职能。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与以往相比呈现良好势头,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例,2003 2007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1.28亿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20亿亩。其中,在《国家优质粮产业工程建设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县(市、农场)改造中低产田3647.37万亩。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基本上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同时共安排对149个5万 30万亩的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改造中低产田提供灌溉保障。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5年共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7.69亿公斤、棉花生产能力2.96亿公斤。据统计,近年来经农业综合开发改造的中低产田亩均增产136公斤,多数地区亩均增产粮食150公斤左右,可直接带动农民亩均增收约240元。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和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框架内,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林网建设,5年共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627万亩。同时改良草原(场)1294.43万亩,治理土地沙化面积179.29万亩,支持丘陵山区开展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345.58万亩。
第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农业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增强。以2006年为例,通过以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及牧区水利试点为重点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707.8万公顷,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达285处,有效灌溉面积1461.2万公顷。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242.6万公顷,其中,渠道防渗节灌面积959.4万公顷,低压管灌面积为526.4万公顷,喷滴灌和渗灌面积357.8万公顷,集雨节灌等其他工程节水灌溉面积399.0万公顷。万亩以上灌区干、支、斗渠防渗长度占相应渠道总长度的27.2%。
第四,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部分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截至2006年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7万座。据统计,全国目前有各类病险库3.7万座。1998年以来,已对全国2300多座病险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第五,由于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上升,更是由于国家对农机具购置进行补贴,近年来农业机械(具)基础设施条件迅速改观。200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6亿千瓦,全国农机作业面积达到24.3亿亩,主产区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机耕、机播、机收比例稳步提高。
第六,农村(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生产生活信息保障。目前,全国97%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92%的乡镇开通宽带,全国各类涉农网站超过6000个。整合电话网、电视网、电脑网优势而形成的“三电合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扩展到100多个县。部分省(市)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了99%,25个省份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电话。2006年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1642.5万户,13740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
此外,在优质农作物种子技术生产和推广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动植物检疫检验设施、农业机械利用和保护设施等诸多方面也有一定进展。(杜志雄)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易推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易推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

使用,并注明"来源:易推广"。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信息由注册会员:杭州托普仪器有限公司 发布并且负责版权等法律责任。

最新产品 - 今日最热门报道-分类浏览 - 每日产品
  • 易推广客服微信